这个疾病与微量元素——铜有关
2021-07-08 17:23:47 阅读:2081次

铜作为一种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不高但是却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体内的含铜量大约为80~110mg,这些铜是体内多种酶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组成细胞色素氧化酶、多巴胺-β-羟化酶、酪氨酸酶等。

 

铜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出血性血管改变、高胆固醇血症等等问题。

 

铜元素

 

最近很流行一句话——“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同样的道理,抛开剂量谈作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铜能对人体的部分功能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它超过一定量之后,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毒害”作用。

 

肝豆状核变性就是这样一种疾病,是由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导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也被称为威尔逊病,目前发现“ATP7B”的基因突变是主要病因。

 

ATP7B”基因正常情况下,主要在肝脏表达生成P型铜转运ATP酶,负责肝细胞内的铜转运。而当患有肝豆状核变性时,由于P型铜转运ATP酶的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不能将多余的铜离子从细胞内转运出去,使得过量的铜离子在肝脏、脑、肾脏、角膜等组织器官中沉积而致病。

 

本病的发生多见于5~35岁这一年龄段,其中以肝脏症状起病的平均年龄大约是11岁,以神经症状起病的平均年龄约为19岁。

 

肝脏症状大多数表现为慢性肝病的症状,例如倦怠无力、食欲缺乏、肝脏位置的疼痛等,肝损害还会影响体内激素代谢,导致内分泌紊乱,从而出现青春期延迟、月经不调或闭经,男性乳房发育等。

 

神经症状主要是肢体舞蹈样及手足徐动样动作,肌张力力障碍,怪异表情,静止性/意向性/姿势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吞咽困难等锥体外系受损的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

 

除此之外,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人,还会出现情感障碍和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以及眼部异常等症状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经早期诊断治疗,一般很少会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仅有少数病情严重的才会预后不良。

 

 

 

参考资料

[1] 神经病学(第9版)

[2] 神经病学(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吴江 贾建平

[3] 生物化学(第9版)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请谨慎阅读。

本文为平台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并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