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好的工具,再高明的医术也难以施展。
由于颅腔腔道相当狭窄,因此目前的机器人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应用主要实现立体定向手术功能,而数量占比更多的脑外伤、颅脑肿瘤手术等依然需要依靠医生灵巧的双手。
拥有一款精巧的微型颅内治疗工具,既是医生的期盼,更是患者的福音。
机器人及AI领域知名期刊《先进智能系统》(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2021年第3卷第10期)以封面文章发布了一项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磁控连续体微型机器人,实现了手术导管机器人在人体狭窄腔道内开展患病组织精准治疗的突破。
该机器人结构简单、运动性能灵活,在外磁场驱动控制下可以在管道内灵活弯转和穿行。而且其直径仅2毫米甚至还可小到0.4毫米,是此前最小机器人直径的七分之一,可在人体狭小腔道内对组织结构进行灵活可控的微创治疗,显著提升微创手术的智能化程度。例如脑部神经外科、眼内手术或血管内手术等。
下图为该机器人灵巧通过各种狭窄通道:
类似的磁控技术之前已经成功应用于磁控胶囊胃镜。吞下一颗小小的胶囊,不插管、不麻醉,15-30分钟就可完成全胃检查。这种无痛、无创、无麻醉的胃镜检查方法已得到推广,成为了胃部不适患者舒适快捷的检查选择。在靶向治疗领域,用于药物/细胞靶向递送的磁控微型机器人研究也有了诸多进展。
我们期待,国内科研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能尽快用于临床实践,推动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的发展,使医患双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