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中,有一些负责将大脑活动的信号指令传递至躯体骨骼肌或内脏腺体等组织结构的沟通渠道,被称为运神经传导通路,其中负责操控骨骼肌运动的神经通路被称为躯体运动传导通路。
躯体运动传导通路又被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受锥体系支配的骨骼肌有四肢肌、躯干肌、面肌、舌肌,锥体系的任何组成部分受损都可引起这些支配区的随意运动障碍,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瘫痪。
而锥体外系是指除了锥体系以外的,能影响和控制我们躯体运动的所有的传导通路,结构略微有些复杂,就不展开赘述了。
从生物发展的角度来看,锥体外系是一类有久远历史的结构。它从鱼类开始出现,在鸟类中发展成了控制全身运动的主要系统。而在哺乳动物中,尤其是我们人类中,由于具有了高度发达的大脑皮质和锥体系,锥体外系的作用被削弱了一些,主要作用是协调锥体系的活动,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一起完成对人体运动功能的调控。
人类的锥体外系主要功能有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保持肌张力稳定协调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完成一切精确的随意运动,例如写字、刺绣等。而锥体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锥体系是运动的发起者,有一些习惯性动作是由锥体系发起开始的,然后才能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例如骑车、游泳等。
锥体外系有几条重要的信号传递路径如下。
1.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这一环路主要是对锥体束的活动作出调节。
2.新纹状体-黑质环路
这一环路上的黑质神经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多巴胺,当黑质发生变性后,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含量也会降低,这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
3.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当一侧的底丘脑核受损时就会丧失对同侧苍白球的反馈性抑制作用,而使受损位置对侧的肢体出现大幅度颤搐。
4.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这一条反馈环路包含了大脑额叶、顶叶、枕叶、颞叶,脑桥核,小脑皮质,齿状核等脑结构,在人类中最为发达,这条环路上任何部位的损伤,都会导致共济失调,例如行走蹒跚和醉酒步态。
参考资料
[1] 系统解剖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