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障碍泛指两性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此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和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包括像易性症这类性身份障碍,恋物癖、异装癖等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等。
目前对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
1.生物学因素
在关于同性恋(仅作为学术探讨,无歧义)的研究中确实发现有少数患者内分泌异常或性染色体畸变。有的学者认为人体最初的胚胎发育具有双性的基础。这些原始双性结构的残余及异性性激素的残余可能是同性恋的生物学基础。大多数性心理障碍目前尚未发现其生物学异常变化。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可能在性心理障碍的病因中占主导地位。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性心理障碍着者是在其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挫折,而退行到儿童早期幼稚的性心理发育阶段。性心理发育障碍的性行为表现为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儿童性取乐行为,玩弄生殖器、暴露阴茎、偷看异性洗澡等。
行为学理论认为,一些无关刺激可通过某种偶然的机会与性兴奋结合,由于性快感的强烈体验,使其主动回忆当时情景时仍会出现性快感,如此通过对性快感情景的回忆和性幻想,强化了无关刺激,因而形成了条件联系。
此外,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失当与社会不良影响对本病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有些父母出于自身的喜好和期待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向异性发展,如将男孩打扮成女孩或将女孩打扮成男孩。自幼生长于异性的包围圈中也容易导致儿童心理朝异性化方向发展。
3.社会因素
性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如社会道德文化的影响,使少数儿童最初的性欲过分压抑,因此使性欲改变发泄方向,可能与异常性行为方式的出现有关。
有人认为不正确的性生物学知识教育,不同价值体系社会的性伦理、性道德和性社会学知识的不当教育,也会促成各种性心理障碍发生。
性心理障碍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他们多具备正常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于他们寻求性欲满足的异常行为方式有着充分的辨别能力,而且事后多有愧疚之心。因此对于性心理障碍者触犯社会规范的行为,不应一概认为是道德败坏的流氓行为,也不能粗暴地将性心理障碍等同于性犯罪。
参考资料:
[1]丁香医生_查疾病 性偏好障碍
[2]李凌江,陆林. 精神病学[M]. 第 3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郝伟,陆林. 精神病学[M]. 第 8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