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病,是指人体骨骼肌出现了原发性结构或功能性病变。几乎所有的肌病都会有无力的表现,有时还会伴随肌肉疼痛、肌肉挛缩或出现肌红蛋白尿。
但是肌无力的表现还可以由很多其他疾病原因导致,例如神经-肌肉接头、周围神经或运动神经元病变等。因此临床上,医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电生理等检查来对疾病进行综合评估,来明确病变部位是在“肌肉”,然后再进一步确诊。
1.阴性症状与阳性症状
所谓阴性症状,就包括了前面提到的无力、萎缩,另外还有易疲劳和运动不耐受。无力可根据受累肌肉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例如,下肢近端(与躯体相连端)肌无力会出现下蹲、爬楼梯、起立困难;上肢近端无力则举物、梳头等困难。阳性症状有肌痛、痉挛、肥大、挛缩、强直、涟漪样运动、肌丘、肌红蛋白尿等。通过对存在的阴性症状及阳性症状进行一通排列组合,可以帮助医生锁定一些可疑的病因。
2.起病和临床过程
起病时间对疾病诊断也很重要,大部分先天性肌病病程进展缓慢或静止,肌营养不良、糖原累积病、线粒体肌病和炎性肌病常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远端肌病、炎性肌病通常在成人起病。肌无力进展的速度和持续时间也能帮助区分不同的肌病。
3.家族史
家族史能快速帮助医生锁定遗传性肌病。
4.诱发因素
通过了解发病前的诱发因素,能帮助医生更快联系到相关疾病。例如,可卡因、酒精等可能造成横纹肌溶解症。寒冷会诱发先天性副肌强直……
5.其他器官受累情况
明确是否有其他器官受累不仅可以帮助缩小诊断范围,还能让相关专科医生更好地进行监测和治疗。例如线粒体肌病、多发性肌炎等可伴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衰。线粒体肌病和一些肌营养不良可早期出现或有明显的呼吸功能障碍。不同器官受累与不同疾病相关。
6.肌无力的分布
不同肌病,其最初受累的肌群也不同,这些肌群包括眼肌、咽喉肌、面肌、呼吸肌、躯干肌、肢体近端肌群或远端肌群。确定受累肌群的分布可明显缩小疾病的鉴别诊断范围。
通过以上6方面线索,能帮助医生缩小诊断范围,从而决定之后做哪些相应的检查,最终得出明确的诊断,进而指导疾病的治疗。
参考资料:
[1]品略《肌病诊断基础:从6个问题和6种受累肌群分布开始》